嘉峪关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长城,到底有没有用?

网络整理 2019-06-19 最新信息
长城,到底有没有用?

如果有人今天问:长城要不要拆掉?肯定所有人都觉得这人疯了,但在100年前,这个问题真的被广泛讨论过。

长城,到底有没有用?

1912年,随着溥仪宣布退位,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终结。一股“扫除旧事物,喜迎新世界”的浪潮席卷全国,拆除城墙的行动,可谓声势浩大。

长城,到底有没有用?

“阻碍交通”、“不利空气流动”、“有同圈养,贻笑外人”……当时,中国所有的城墙在那个除旧革新的火热年代都显得格格不入。长城,作为全国最大的城墙,自然也被拎出来讨论是否也一并拆除。

长城,到底有没有用?

其实“长城无用论”古人也有所认识——它最著名的一个支持者就是康熙皇帝。当年,他巡视东海,看到一直延伸到视线尽头的长城,心中感慨颇多,提笔写下了一首诗:

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

当时用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

古今中外,不乏建造了巨大城墙保护自己的文明——罗马的哈德良城墙、中国的长城、萨珊王朝的戈尔干城墙、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就建造目的来说,它们全都失败了——没有一个能保护最初的建造者江山永续。

长城,到底有没有用?

可如果你把视野拉大,从一个民族数千年生存发展的立场来看,长城绝对是华夏文明生存不可缺少的。

到底为什么建长城,还得从地理条件说起。东亚的广袤陆地被一条隐形分界线一分为二:东南季风区,气候温润,水土肥厚,适宜农耕;西北非季风区,降水稀薄,地广草丰,适合放牧。

长城,到底有没有用?

东南汪洋,西南群山,整个北方成为身处腹地的古代中国最薄弱也最易被入侵的地方,而北方是游牧势力的地盘。

进入冬季后,北方草原植被锐减,生计艰难,游牧部族便频频南下放牧,进入较温暖的农耕区。

问题是,他们真的只是把牛羊马赶过来,吃两口草过冬吗?当然不是,劫掠是难以避免的,如果遇到了游牧强势的时期,继续南下,就会威胁国都,严重者甚至改朝换代。

长城,到底有没有用?

公元前8世纪左右,一支草原部族——犬戎,频频这样骚扰西周政权。为了对付犬戎,周王朝建立起烽火台传递军情,台台相扣,一有敌情,便点燃烽火。这种“点式长城”,成了那个时代最高效的警报装置。

长城,到底有没有用?

随后,西周东迁,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656年,强大的齐国要攻打楚国,楚大夫屈完前去论战,齐桓公上来就请屈完参观了一套最先进的齐国战车,疯狂以秀肌肉的方式暗示楚国放弃抵抗。

长城,到底有没有用?

屈完看了齐国的装备,却不慌不忙地说:“君上若能以德服人,大家肯定都会跑来归顺,若您非要动武,那么楚国就拿方城作城墙,把汉水作护城河,您的战车再厉害,恐怕也不好使吧!

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长城——楚长城闪亮登场。

长城,到底有没有用?

楚长城古称“方城”,全长近500公里,今天位于河南省南召县华山村境内的楚长城遗址,当地人称其为周家寨或者长寨。

时隔2600多年,楚长城的大部分早已没了踪影,只有在人迹罕至的山野密林中还残存着一些碎石堆般的城垣。

长城,到底有没有用?

楚长城遗址

就像火器使骑兵失去了优势一样,楚长城的出现,让中原的其它国家意识到,无论多么强悍的战车,在高大的城墙面前都会无计可施。于是乎,大家开始纷纷在自家领土边界修筑长城。至今,在我国许多地方还能找到它们的踪迹:

齐长城——山东莱芜;

魏长城——陕西大荔;

赵长城——内蒙古包头;

燕南长城——河北易县;

燕北长城——河北沽源;

秦昭王长城——宁夏固原……

长城,到底有没有用?

齐长城遗址

公元前214年,已一统天下的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筑长城抵御匈奴,蒙恬将军在之前燕、赵、秦长城的基础上,修出了西起甘肃、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到了汉代,正是依托秦修筑的长城,阻止了匈奴骑兵的任意出入,汉朝才有安定的环境发展农业、繁衍人口,有了“文景之治”,才有了汉武帝再也不肯继续忍让匈奴的远征。

长城,到底有没有用?

匈奴被汉赶走后,蒙古高原又崛起了一支游牧民族——鲜卑族。

公元386年,鲜卑首领拓跋珪带领族人一路南下,越过长城,抵达河套平原,建立北魏政权。公元398年,拓跋珪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建都称帝,中国进入南北朝对峙格局。

而草原上其他的游牧部族也从来没有消停,北部的柔然和东北的契丹开始频频侵扰北魏。

此前深受长城之苦的鲜卑族人,在突破长城并建立中原政权后,反而更青睐修筑长城。从423年到426年,北魏长城从河北赤城以东的燕山脚下,一直修到了今内蒙古巴彦淖尔的阴山南麓,全长1000多公里。

长城,到底有没有用?

北魏长城

公元618年,隋朝二世衰败,唐朝取而代之。本已被隋朝打残了的突厥在中原朝代更替的过程中缓过气来,重启南下劫掠的进程。20万突厥骑兵摧枯拉朽,基本毫无阻拦就来到长安城外。

唐太宗李世民自知不敌,发挥个人魅力跟突厥首领展开谈判,能拖就拖,最后双方达成了“渭水之盟”,用丰厚的物质换取了匈奴撤军。

长城,到底有没有用?

反正对于突厥人来说,和中原打仗的目的就是劫掠财物,既然唐朝皇帝愿意交出财物换取和平,那么结果是一样的。

但是李世民可不这么想——“渭水之盟”不过是缓兵之策,为的是给唐朝休养生息的时间,好补充起义阶段损失的军力。

长城,到底有没有用?

公元630年,兵强马壮的唐朝军队越过长城,发起对突厥的总攻,将其彻底瓦解。唐军士气大涨,国内对继续征伐的呼声也很高,于是李世民下令乘胜追击,将盘踞在北方和西北的大小势力逐一收服。

中原王朝的版图也首次超越祖先以长城划下的禁区,实际控制了西北地区,唐太宗也被大西北的各族首领们尊称为“天可汗”。

长城,到底有没有用?

唐代全盛的疆土,让长城毫无用物之地

而众所周知,今天能看到的长城,多数是明代的遗存。贫苦农民出身的朱元璋,他著名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箴言中,高筑墙就是第一要务。

在深入草原、面对蒙古残部的数次作战中,朱元璋的明军都遭遇了惨败,这也让他意识到,要想安稳,唯一的办法还是修长城。

1373年,修嘉峪关;1374年,修雁门新关;1381年,修山海关……朱元璋的常胜将军徐达转身当起了工程师,先后主持修筑了32道关隘。

长城,到底有没有用?

嘉峪关

然而,这固若金汤的长城防线,阻止不了自内而外的腐朽,明王朝对长城的痴迷,到底也没能拯救其灭亡的命运。

再往后,到了现代化的战争中,长城就真正退出了军事应用的舞台。

长城,到底有没有用?

所以,狭义的说,长城的确没有用,因为它从未保证任何王权永固;但广义的说,长城的确有用——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是这道巨大的屏障所带来的防御保证,让中华民族得到了一次又一次发展的时机。

虽然历史上它总是被攻破,但驻守它的子民和它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却永远无法攻破,这便是长城的价值。

注: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本文部分图文整理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删除,谢谢!

本文作者:广西卫视(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3822585269862916/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北魏   唐朝   汉朝   匈奴   西周   唐太宗   魏道武帝   历史   蒙恬   周朝   秦昭襄王   中国历史   南北朝   阴山   春秋战国   齐桓公   文景之治   汉武帝   农业   辽朝   秦始皇   哈德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