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关中大地震中的渭南城

网络整理 2019-06-15 最新信息

华州大地震是我国历史记载中最大灾害之一,地震发生嘉靖三十四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深夜。因为震源在今华县,也被称为华县大地震。其伤亡人数之众冠世界震灾之首、破坏之巨、波及面之广在世界灾难史都极为罕见。几百年后,史家谈及华州大地震,皆心有余悸。

  • 地震发生后的渭南城

光绪《新续渭南县志·祲祥》这样描述华州大地震:“子夜声震如雷,如簸荡,一时公私庐舍、城垣尽圮,死者数万人。地裂数十处,水涌有薪、有船、有板、有鲜黄瓜。县东十五里原移路凸,城中人和街自县治至槐衙陷丈余。”

人和街就是现在的老城街,从县衙(现军分区招待所)到槐衙附近,街道陷入地下丈余,有现在三米多,不仅街道下陷,连渭南县城门都深深陷入地下。秦大可在《地震纪》中记载,他亲眼看到“渭南城门陷入地中”。

关中大地震中的渭南城

渭南在地震中损失人口,没有专门资料记载。按照秦可大《地震记》记载:“渭南什五”,也就是说渭南损失一半的人口。

地震发生后不仅像城墙、城门等高大建筑物倒塌,连山川和河流也发生巨大变迁。张瀚在《松窗梦语·灾异纪》记载:“渭南东郭外旧有赤水山,山甚高大,渭水旋绕山下,每出郭时,沿山傍水而行。今山岗陷入平地,高处不盈寻丈,渭水北徙四五里,渺然望中矣。”

赤水山原址在临渭区程家附近,渭河在山的南边。赤水山有数十丈高,百丈宽。渭河不得已绕着它南走。地震之前,渭南人东出渭南城,得要绕着赤水山傍渭河而行。大地震发生后,数十米高的赤水山几乎完全陷入地下,高的地方不过几米。渭河没有山体阻挡,向北移动四五里远。渭南人出东门走大路,再也看不到渭河和赤水山。

临渭区老城东南有一小塬称为“神川塬”,塬上本来有一座景色奇秀的五指山,在地震后此山荡然无存。光绪《新续渭南县志·山川》载“在县东神川原上,有山献凡三,如人指然,回抱关门,嘉靖间地震后毁削无存矣”。

关中大地震中的渭南城

地震还致使水利设施破坏。光绪《新续渭南县志·水利》载:“县东关北崖下,昔有稻田数百亩,恒稔米且佳。盖崖下有泉十余,又间穿井,井只一丈,可用桔槔取水溉田。嘉靖中余犹目睹其盛。乙卯会地震,泉半湮而桔槔亦废。又常见湭西渭人恒筑堰作渠,自风门达之西关,北至槐衙,计溉田可数十顷,间亦作桔槔以济旱涸,乃地震后亦尽废不理(桔槔:一种利用杠杆原理的取水机械)”。

地震让泉水干涸一半,昔日数百亩稻田被废弃,渭南种稻基本以糯米为主,糯米做的甜饭是渭南人逢年过节必备甜食之一。本地稻田被废,渭南大多数百姓又买不起远道而来的糯米,使得好多年渭南人过年连甜饭都吃不到。

  • 余震不断,人民缺衣少食,惶恐不安

地震无情夺去人们的生命,不但造成人身的伤残,还使生者的心理、精神状况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余震不断,打破了人们以往正常生活规律,人们露宿野外,心惊胆颤,精神高度紧张。光绪《新续渭南县志·祲祥》载:“一昼夜震二十余,人人自危,面无生气。”这种惶惶不可终日,让人度日如年的日子不知何时方能结束,人民面对这突然而至的状况,只能无助地仰天痛号、莫知所为。

关中大地震中的渭南城

不仅余震频发,人民还缺衣少食,因为“盖餐具顿毁,即谷面之类皆覆土埋压(秦可大《地震记》)。震后很长时间,人们顶多也就是搭个棚子,只不过临时可以避避雨雪而已。道光《渭南县志·官署》:“孑移遗之民,朝不保夕,以故莅活者咸坐席棚下。”人民痛苦不堪已到极点。”这些情况一直持续到震后第二年,人民面临精神崩溃的边缘。

  • 次生灾害频发

地震灾害之所以残酷,还因其伴生的次生灾害众多。它造成的瘟疫、水灾的威力,不亚于震时对人们的危害,其往往比直接灾害损失更为严酷,因为这些灾难具有长期性。

1、火灾

由于正逢冬季,人们用火取暖。地震后草木易燃物覆压灶台上引起火灾,众多房屋被焚毁,许多还活着的人被烧死。《涌幢小品载:“圮屋覆灶,屋多焚。”

2、瘟疫

瘟疫(指流行性急性传染病)有着极强的传染性与致命性,能在很短的时期内使一个地区的人口大量死亡。

关中大地震中的渭南城

3、水灾

地震还造成河流改道,洪水四溢。碑刻《地震纪》载:“临潼、渭南、泾阳等县,河水泛涨,平地成渠,横流黑水。”

  • 社会组织的破坏

无情的地震也使官僚机构受到破坏,官署倒塌,衙内官员、基层办事人员或死或伤。渭南死亡官员渭南按照秦可大在《地震记》记载就有郎中薛祖学、员外贺承光、主事王尚礼、进士白大用等。其中知县谢培龄更加不幸,他于“嘉靖三十四年以举人至,居数月,会地震卒于官(《新续渭南县志·宦业》)”,甚至秦可大在《地震记》还载:“渭南谢令全家靡遗。”

  • 渭南民间互助自救

明代民间救助的对象一般在邻里之间,他们有一定的血缘关系,这也与明代的里甲制度有关。渭南的张羽,他的家在“廛滨渭”三水之滨,地震后,又遭水灾,淹没房屋,“羽乃置别巷与众共迁,于是人咸德羽之能恤邻云”(《新续渭南县志·宦业》)。张羽盖房子让其他人和自己共住正是体现了“雪里送炭”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渭南地方秩序的稳定

地方官员身处灾区,洞悉境内的民情,所以禁暴安民、维持治安应首当其冲。《新续渭南县志·祲祥》载:渭南县“是时邑令亡,恶少肆掠,几大乱,赖中丞下方略戡定之”。知县谢培龄在震中突然死亡,地方失去了主事者,地方治安大乱,中丞用武力才平息了这场混乱。

不仅政府官员参与维护地方秩序,当地士绅也参与进来,“渭南之民抢仓库,南逢吉斩二人而定”。

  • 中央政府的救助

大地震后次年二月,朝廷查实了震情之后,立即命户部左侍郎邹守愚携带赈灾银前去赈灾和祭祀山川。渭南知县谢培龄在地震中死亡,政府机构不能正常运行。李希雒当时在外地为官,政绩突出,朝廷就派他到渭担任知县。

朝廷不仅减免百姓税负,还赈灾拨钱。嘉靖三十五年的二月、四月分别以地震发银四万两赈山西、陕西。

关中大地震中的渭南城

  • 渭南地方政府的救助

灾后新任知县李希雒到渭南之后,做了诸多措施。

掩骼埋胬。尸骨腐臭后不仅污染环境,还是瘟疫流行根源之一,及时掩埋尸骨不仅可以让死去的人入土为安,并且可以防止瘟疫扩散。

抚恤孤孑。大地震让诸多孩子失去父母,老人们失去子女。李希雒对他们给予钱粮,并给他们精神上以安抚。

招恤流亡。地震不仅让百姓大量死亡,还使人们四处流浪,沦落为流民,靠乞讨度日。所以招附流民,恢复生产,是当务之急。招附救济流民就成了必须要做,还要做好的事情。流民往往身无旁物,李希雒就贷给他们粮种农具,提供耕牛,让他们很快恢复生产。

外地借粮。陕南受到地震影响较小,农业生产很稳定。李希雒就向上级请求从汉中借粮(《新续渭南县志·宦业志》载:力复汉中暂借),很快从汉中借到粮食发给急需的灾民手中。

修缮建筑。地震让不计其数的建筑物倒塌。震后第二年李希雒就重筑渭南城墙,《新续渭南县志·建置》就载“县城乙卯地震倾圮,知县李希雒重筑,东南北三面又加拓焉”。

李希雒这些措施让渭南百姓生活得以恢复,得到上级肯定,任职一年后就被提拔为吏部给事中。

  • 结语

华州大地震已经发生四百多年了,但我们必须谨记这次天灾,做到防患未然。中国是一个地震频发国家。渭南地处地震带上,我们要有备无患,最大可能性减少地震带来的破坏和伤害。

(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作者:田晓强 【看完记得关注哦!】

本文作者:韩是我I说关中事(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2297182856282632/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渭南   地震   渭河   历史   光绪   明朝   道光   泾阳   华县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