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看似寻常巷陌,若不走进巷内,怎知这里曾住着声名显赫的人家呢?(谢家之宝树是谁)

网络整理 2022-04-18 最新信息

诗仙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可谓脍炙人口:“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诗中二次提到谢公,这里的谢公,何许人也?

看似寻常巷陌,若不走进巷内,怎知这里曾住着声名显赫的人家呢?

其实李白这里提及的谢公,是历史上有“才高八斗”之说的谢灵运,谢公曾说:“若是天下文才有一石,那么曹植可独得八斗,而我占一斗,天下人则各分一斗。”这就是传说中的谢灵运,出身名门,东晋将领谢玄之孙 ,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谢公。同族后辈另一位著名诗人“小谢”谢朓而被称为“大谢”。

他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谢灵运的诗歌大部分描绘了他所到之处,如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自然景物,山水名胜。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如写春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写秋色“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写冬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他的山水诗无论是在写景还是抒情方面,都表现出了成熟、独特的韵味,兼具自然人文之美,对后世影响深远。 谢灵运以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他是当之无愧的“山水派”掌门人,在诗坛上的地位比起陶渊明也是不遑多让。

看似寻常巷陌,若不走进巷内,怎知这里曾住着声名显赫的人家呢?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宿处苍苔没”李白诗句中的谢公,就是他的偶像,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在谢灵运之后,陶弘景、徐陵、张又新、孟浩然、王维、陆游、朱彝尊等著名诗人,因谢灵运慕名永嘉山水接踵而至,吟咏不绝,留下无数珍贵诗篇,苏轼亦云:“自言长官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

当年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我不知道谢公是谁,后来在王勃《滕王阁序》中,又读到了“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的句子。说的是王勃自己并不是像谢玄那样出色的人才,却能在今日的宴会上结识各位名士。谢家之宝树,指的是谢玄。《晋书·谢玄传》记载,晋朝宰相谢安曾问子侄们:“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来就称谢玄为谢家宝树。而这里王勃提及的谢玄是谢灵运的祖父。而谢玄又是谢安的侄子。

看似寻常巷陌,若不走进巷内,怎知这里曾住着声名显赫的人家呢?

说起谢安,你一定听说过“东山再起”、“草本皆兵”成语吧,这二个成语故事的人物,就是谢安,特别是“草木皆兵”这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源自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对峙时期,东晋与北方的前秦之间爆发的这场著名的战争“淝水之战”。东晋以8万军队一举击败了秦王苻坚率领的100万大军,创造了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东晋这场战争的总指挥就是谢安。他淡定自若地指挥侄子谢玄以草木皆兵的大手笔,名扬四海,威震寰宇。

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著名政治家。最初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多次拒绝朝廷辟命。后谢氏家族于朝中之人尽数逝去,方东山再起,任桓温征西司马,此后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太元十年(385年),谢安因病重返回建康,旋即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赠太傅、庐陵郡公,谥号文靖。这里的“建康“,指的就是历史上六朝古都的南京。其居所是现在南京夫子庙秦淮河畔的乌衣巷内。

看似寻常巷陌,若不走进巷内,怎知这里曾住着声名显赫的人家呢?

到过南京的人们,一定不会忘记南京夫子庙风味小吃和元宵灯会,如今的秦淮河风光带,以夫子庙为中心,秦淮河为纽带。沿途风光美不胜收,点缀着数不尽的名胜佳景,汇集着说不完的轶闻掌故,可谓集古迹、园林、画舫、市街和民俗民风于一体的旅游线,极富情趣和魅力。当你经过这里的乌衣巷,或许你看到墙上题有唐朝诗人刘禹锡著名的七绝诗《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而慕名走进这个巷内,或者因为人流如潮涌般被拥簇的不能够停步而忽略了这里。隋、唐之后,乌衣巷逐步沦为废墟。而现在我们看到了“王导谢安纪念馆”,是1987年南京市政府才设立的。写乌衣巷这首诗时,刘禹锡是由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今南京),写了这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

看似寻常巷陌,若不走进巷内,怎知这里曾住着声名显赫的人家呢?

乌衣巷,三国时期吴国曾设军营于此,为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称乌衣巷。东晋时,辅佐创立东晋王朝的大臣王导,指挥淝水之战救东晋社稷于将倾的谢安赫赫有名的二大家族,都居住在这里。后来这里成了王、谢等豪门大族的聚居区。前文我们已经知晓了谢家的名声显赫于威望了。那么现在,就让我再说说王导。

王导(276年~339年),字茂弘,琅琊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开国元勋,政治家、书法家,早年与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永嘉元年(307年),司马睿听从王导的建议,出镇建业(后改建康,今江苏南京)。王导相随南渡。西晋灭吴以后,南方士族被排斥,仕进很困难,当然不满意。王导想要在原孙吴境内建立以北方士族为骨干的东晋,联络南方士族便成为极其重要的事务。王导就劝说司马睿:顾荣、贺循,都是此地最具名望的人,应当结交他们来收服人心,他们两人来了,就没有不来的人。王导亲自去造访贺循、顾荣,二人都应召而至。由此吴地之人望风顺附,百姓归心。从此之后,他们相互依靠,君臣的名分就此确立。

大兴元年(318年),司马睿即皇帝位,建立东晋。受百官朝贺时,司马睿再三请王导同坐御床受贺,王导再三辞让不敢当,说道:“如果太阳也和地下万物一样,那么老百姓该到哪里沐浴光辉呢?”司马睿这才作罢(此为《晋书》记载,此说更早的出处似为何法盛《晋中兴书》,但再往前溯,则《世说新语·宠礼》只称某次“元会”,未言登基之会)东晋建立后,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王敦之乱”时,王导拒绝王敦欲废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不久,又受元帝遗诏辅立晋明帝。其后进位太保。明帝驾崩后,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并反对庾亮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苏峻之乱”平定后,他驳斥众人企图迁都的念头,稳定局势。咸康五年(339年),王导去世,年六十四。晋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

王导善于书法,以行草最佳。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自成一格,颇有声望,有草书作品《省示帖》、《改朔帖》传世。他在东迁之时,把钟繇的《宣示表》缝入袖中,誓言“贴在人在,贴亡人亡”。 他常教诲家族中人要尊重书法,他的堂侄“书圣”王羲之,堂侄孙王献之,孙王珣、王珉,都是一代书法家。

王、谢家族人才辈出,使得乌衣巷名贯古今,有“王家书法谢家诗”的风采。

一个休闲的下午,避开游客高峰时期,我终于如愿的走进了这个貌似寻常的巷内。可以安安静静的参观做深入了解了。文德桥往里走,便是乌衣巷,进入安静的巷内,很平常的街区的巷子墙边上有一口井,细数井口有十多道因桶绳磨下的深深的痕迹,这就是当年吴国的庶卫兵营饮水用的井,传说这座军营士兵穿着黑衣,也有的说是因为这个巷子里王谢二家人喜好穿黑衣,而称之为乌衣巷的。

看似寻常巷陌,若不走进巷内,怎知这里曾住着声名显赫的人家呢?

巷子深处,静静的毫不起眼的地方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东晋宰相王导、谢安故居了,迎门屏墙上,分别用篆、行、隶、草四体书篆刻着做刘禹锡的乌衣巷的诗句,让人感到书法艺术的精美与浑厚,上方的“魏晋遗风”更显得历史的沧桑与文化底蕴的凝重。从旁边的小门进入,走在廊间,院内中央的“曲水流觞”仿佛走到了绍兴的会稽山阴之兰亭了。东面是“听筝堂”西面是“来燕堂”

看似寻常巷陌,若不走进巷内,怎知这里曾住着声名显赫的人家呢?

来燕堂内,王羲之的半身铜像庄重肃穆。这里陈列着王氏世家的族谱。东面的听筝堂内,谢氏世家的族谱,谢灵运这个中国山水诗的鼻祖位列其中。

王、谢二家,王羲之、王献之、谢道韫、谢安、谢玄这五个人的关系中,才女谢道韫是个关键纽带。出于门当户对的考虑,谢安在王羲之的儿子当中物色侄女婿。将谢道韫许配给王凝之。王凝之为王羲之的次子。王羲之为谢道韫的公公;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子,所以王献之为谢道韫的小叔子。王羲之与谢安小时候就是穿一条裤子长大的,谢安的书法学过王羲之行书。二家便亲上加亲。

看似寻常巷陌,若不走进巷内,怎知这里曾住着声名显赫的人家呢?

今天的乌衣巷了,是一条幽静的巷子,“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依然是寻常百姓家,因为坐落在秦淮河畔夫子庙繁华的商业景区,往往容易被大家所忽视,每逢元宵灯会,这里的熙熙攘攘喧闹繁华的场景,就会被人流簇拥着,从这个巷子拥挤的经过,不能驻足,因而也就不会静下心来参观与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了。当你来到南京,当你赏着夫子庙的花灯时,或在秦淮河上的画舫中行驶时,请你不要忘记,也更不能错过这个巷子!如果想要做深入的了解和感受,就要像我这样,在一个闲遐的时候,独自走进了这个巷内,寻找离我们久远的足迹,深深地去领悟那里曾经的“魏晋遗风”的历史与沧桑吧。

Tags:东晋   谢安   谢玄   李白   王勃   谢灵运   刘禹锡   永嘉   我在宫里做厨师   南京   南京夫子庙   唐朝   山东   桓温   陶弘景   秦淮河   临沂   朱彝尊   孟浩然   苻坚   吴越   诗歌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