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赵高用不到三年,凭一己之力搞翻强大王朝,竟拥立子婴。为什么?

网络整理 2019-05-12 最新信息

有人说赵高之所以放弃皇位是因为本身是太监,自卑且无法延续朝代。也有人说军政两方面的人,支持他的人少。这些说法多少和他的性格和处事方法相联系,而没有探究赵高当时在秦二世一朝中形成的“势”,或者说他当时占据的“位置”。而正是因为他出现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机以及依仗对当前形势和关键人物的诉求的把握,才最终形成了对赢氏的秦王朝的威胁。可仅仅如此的话,赵高按照常理是能抛开个人行事和性格上的缺点,顺利登上皇位的。但为什么他没有这么做?获取唾手可得的大位。这里面恐怕另有原因。

先来看下赵高先后出现的两处关键节点。

第一,秦始皇死于巡游途上的沙丘。赵高联合李斯矫诏赐死公子扶苏,立胡亥为大秦帝国第二位皇帝。

第二,逼死胡亥,身负玉玺,出现在了朝堂之上。

总的来说,赵高之所以能够成为影响时局的人物,抛开情感因素,这种“势”也确实是赵高花费无数脑细胞换来的。

尤其是第二次,在杀死秦二世之后,他并非是惶恐不安,反而是得意洋洋身挎代表国家权力的玉玺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朝臣面前。当时的他既没有丝毫弑君后的恐惧,反而以立下不世功勋的姿态将事情的原委娓娓道来。

赵高用不到三年,凭一己之力搞翻强大王朝,竟拥立子婴。为什么?

当时赵高弑杀秦二世胡亥的过程一目了然,在众目睽睽之下赵高的女婿阎乐率1000命秦军,以有叛军潜入宫室为由,而赵高的弟弟赵成(同样是一名宦官)为内应确定胡亥的具体位置,杀死守卫强行进入望夷宫,逼迫胡亥自杀身亡。

这对于当时的朝臣是何种的冲击,当赵高讲完前因后果之后,屹立于大堂之内的上上下下,根本没有对赵高的所作所为做出丝毫的批判,甚至是一两句批评,而是迅速的进入到了下一议程,偌大的帝国交给谁?

“赵高乃悉召诸大臣、公子,告以诛二世之状,曰:"秦故王国,始皇君天下,故称帝。今六国复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为帝,不可。宜为王如故。便。"乃立子婴为秦王。”

赵高也就是在此时诡异且轻易地放弃了登位的绝佳时机,让后人产生了疑问。

同样诡异的是出席各位大臣公子的态度,竟然集体视而不见一国元首的被试。疑问接踵而来,那为何众朝臣不在此时群而攻之,以“弑君”的罪名拿下赵高更为妥当,反而相安无事的商议出了一个延续秦国的办法。

纵观赵高一生,两次都是极为接近皇位,尤其是最后一次,更是有种当仁不让的气势。然而五天后,赵高竟然在权力达到顶峰时,轻易的被赢子婴处死了。(怎么有种熟悉的感觉?子婴此时应该是康熙,但子婴却没有孝庄那样的祖母。更为奇异的是,赵高的弟弟赵成和曾经率军闯入望夷宫杀了胡亥的咸阳县令阎乐也未有任何的举动。)

所以,这无法说通。

也许赵高之所以没有踏出最后的一步,似乎另有隐情。

赵高用不到三年,凭一己之力搞翻强大王朝,竟拥立子婴。为什么?

究竟有什么隐情?

他不登基,他在怕什么?

所有的事情都关乎谁?

这种局面又是怎么出现的?

又是怎么一件件的串联到一起形成合力的?

让我们回溯一下赵高的时间点。

众所周知,赵高第一次现身史书即秦始皇死后发生的“沙丘之谋”,紧接着司马迁简单介绍了赵高的履历,其中最重要的是这几句话。

“始皇闻其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使教胡亥决狱;胡亥幸之。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

赵高获罪且将被处死,神奇的是惜才爱才的秦始皇只是因为赵高“敏于事”,且在没有任何记载显示有人包括赵高忠心伺候的胡亥求情的情况下,前后不一且用法严苛的秦始皇最终赦免了赵高。不仅如此允许赵高继续伺候胡亥,而且官复原职(宫内的中车府令,掌管皇家车队)没有进行丝毫处罚。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帝王御下之术”?或者仅是让蒙毅和赵高结仇?如果不是,那秦始皇的前后不一定然有人求情,而且此人是知晓赵高“敏于事”的。对于一个宦官能够给人留下“敏于事”的高评。那么这个范围可以大致圈定为和赵高有一定接触的人员。而这个人员会经常用到“车”。

那这个人是谁?或者说这个人以什么身份隐藏在秦二世胡亥身边?

赵高用不到三年,凭一己之力搞翻强大王朝,竟拥立子婴。为什么?

一、“沙丘之谋”议定之后。

1,第一封矫诏。封胡亥为太子,继大秦帝国皇帝位。

2、第二封矫诏。遣使赐死秦始皇长子扶苏和蒙恬,将军权移交给裨将王离。但是出现了一点小意外,虽然扶苏接诏即刻遵命,自杀身死。但蒙恬不相信诏书的内容,按照诏命军权移交给了王离,只身返回咸阳。

3、秘不发丧,胡亥、赵高和李斯三人利用臭鱼烂虾掩盖秦始皇尸体的臭味,返回了咸阳,继承大位。

看起来丝毫问题没有,但此过程进行的也太过顺利,朝廷内外竟无一人反对或者质疑,胡亥很是平稳的接了任。(当然,除了身为武将的蒙恬。)

二、蒙恬入咸阳后,出现一系列的怪事。

由于赵高记恨蒙毅想要处死他的往事,本想放过蒙氏兄弟的胡亥,但经不住赵高一再在胡亥面前诋毁,先是囚禁蒙恬,而后将蒙毅也囚禁。不久,兄弟二人一同被害。

期间,子婴出面为蒙氏一族求情。一向以生性残酷,多疑猜忌面目示人的胡亥和赵高在此时一改行事风格,只是坚决不接纳子婴的求情,而后将子婴轻松的放过,没有去穷治子婴有何居心?为何救助握有重权的蒙氏一门?

紧接着到了公元前210年九月,已经成为大秦帝国第二任皇帝的胡亥安葬秦始皇,下令“后宫无子者,皆令从死。”

第二年(公元前209)四月,胡亥再次下令,命赵高穷治诸公子公主,理由只有一条,是否谋反。

第一批先行处死了十二位公子和十位公主。(子婴不在其内)

紧接着第二批,公子将闾三兄弟。(子婴不在其内)

第三批,公子高顾念外戚家族会被牵累,主动上表从死。(子婴不在其内)

子婴就这样被人遗忘在角落里了,包括子婴的母亲和祖母以及相关联的外戚。

三、更多的事情接连出现,却又件件不是小事。

1、李斯之死

李斯闻知秦二世胡亥和赵高定下计议,准备处置他们李斯、李由父子。罪名为通盗,其理由是李由任三川守,拒盗不力且李斯有拥立胡亥继位之功而未受到封赏,故有怨言,联合李由有不臣之心。虽然都是猜测之言,但秦二世胡亥信了,当事人李斯也被迫信了。只因两人都有眼线将事情转述过来。也就是俗称的眼线。(关于李斯的眼线,早在秦始皇时期就有。史书也有明确记载,大意为秦统一六国,李斯由舍人升为宰相。秦始皇游玩梁山宫时,在山上看到李斯乘坐的车马华贵非常,随从众多,秦始皇面色难看,但并未当场发作。谁知,第二天李斯竟然将车马砸碎遣散了随从。秦始皇得知后说,这是有人泄露。下令,将当天跟随的一干人等全部处死。)

早就从眼线处得知消息的李斯,并未吸取蒙氏的教训实行举措开脱,反而是上书反告赵高是准备篡权的权宦。由此揭开了赵高和李斯大战。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李斯入狱。“赵高治斯,不胜痛,自诬服。”李斯这也显得太过弱智了吧,难道不清楚一旦承认会株连亲属,作为一国宰相竟然这也思虑不到?是谁给他坚持下去的理由,而没有自杀明志?至于和他一同获罪的冯去疾和冯劫得到消息后,直接自杀。

这件事情里面还有个细节。

“赵高使其客十馀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覆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奏当上。”

此时竟然无人告密了。李斯更是坚持到准备弄死全家了。

赵高用不到三年,凭一己之力搞翻强大王朝,竟拥立子婴。为什么?

或许有人会说只有锦上添花,没有雪中送炭。

那李斯的家人不能坐视祸从天降,自会想方设法去获得消息,传递过去。这其中会不会有人暗中阻止?而在这之前,得不到外界消息且困在在狱中的李斯竟然通过狱卒上书给胡亥,不过奏疏却落在了赵高手中并说道,“囚安得上书!”

至此李斯成功获罪,被车裂而死,夷三族。(赵高设计李斯的手法和李斯害死韩非的做法如出一辙。)

身为丞相十数年的李斯竟然糊涂到了看不清赵高的势力,更是倔强的坚持到了夷三族。是谁给他如此决绝的意志!一般有如此意志的人竟然在开始时“不胜痛,自诬服。”

2、章邯在巨鹿大战之后,连连败退,和项羽成相持之势。

在此期间,章邯多次受到了胡亥的问责。章邯为了辨明,派遣长史司马欣进入咸阳活动。“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

这里有数条疑问。

(1)、司马欣的本意是见赵高解说为何不进军灭项羽。人没见到,司马欣得到消息赵高欲不利章邯等人。谁给的消息,既能让赵高相信章邯和司马欣等人有反心,又能让章邯和司马欣惧怕赵高谗言与胡亥不利他们两人。这个人员有足够重的身份能够让双方都相信的,并且能够作为依赖达到可以改变自身局面的。

这个人是谁,或者这群人是谁?

赵高用不到三年,凭一己之力搞翻强大王朝,竟拥立子婴。为什么?

(2)、司马欣滞留三天丝毫有用的信息没有获取,反而听到谣言之后,立刻逃出咸阳,并受到了追击。

是谁一直在监视司马欣的举动?他们为什么只派兵袭扰而不痛下杀手?为什么这么明目张胆打着赵高的旗号逼迫秦朝最后的一支劲旅朝着谋反的路上远走越远?

这个人是谁,或者这群人是谁?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3)放出消息的人为何能够直指章邯等人的隐忧,又是如何在掌控整个咸阳的赵高手下轻易的离开且拿到了第一手的材料返回章邯身边的?这些人是不是比赵高的权势更大,以至于赵高都不敢将司马欣杀死或者毒死在司马门之中?(插上一句,章邯有胆子叛降,却无胆子造反。)

3、赵高的最后一次出场。

赢子婴在成为秦王之后,和儿子商议除掉赵高。

“子婴与其子二人谋曰:丞相高杀二世望夷宫,恐群臣诛之,乃佯以义立我。我闻赵高乃与楚约,灭秦宗室而分王关中。今使我斋、见庙,此欲因庙中杀我。我称病不行,丞相必自来,来则杀之。"高使人请子婴数辈,子婴不行。高果自往,曰:"宗庙重事,王奈何不行?"子婴遂刺杀高于斋宫,三族高家以徇。”

这里面还有两段细节,(1),赵高在来之前,也是和子婴一样在装病,(《史记•李斯列传》”高上谒,请病。“)赵高同样担心他的人身安全,遂装病在家避难,前面已经讲过赵高的权势,但他还是惧怕刚刚继位的赢子婴图己。(2)就是怕图己,可赵高还是硬着头皮来了。(引同上,”因召入,令韩谈刺杀之,夷其三族。“在这里是和《通鉴》记载的时间上和借口上有差别。也没有记载子婴出于什么目的必杀赵高的,只说”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

这两个细节交叉在一起,赵高是必死的。可是,赵高是因为惧怕子婴图己且掌控整个秦王朝的,却在觐见时未做任何的防备,就连他的女婿阎乐和弟弟赵成也未见跟随,赵高就这样被诛杀了。

也许有人会说,百密一疏。

那怎么解释赵高的戒心轻易被解除的?

赵高用不到三年,凭一己之力搞翻强大王朝,竟拥立子婴。为什么?

以上几点都指出了从赵高出场到死都有人在背后进行事件的梳理。

只不过在胡亥成为秦二世之后,手腕开始强硬起来罢了。

也就是说,除了秦二世胡亥、赵高、赢子婴、大臣和诸公子之外,还有一股势力在左右着朝局,这一势力大到明面上的四种势力被其引导,甚至于操控。而且表现出强烈的倾向是支持赢子婴的,不然秦二世胡亥处死的不仅仅是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子女,也不会是赵高在望夷宫逼死秦二世之后全身而退,让出触手可及的皇帝宝座,赢子婴毫无阻碍的登上大位,顺利诛杀赵高。

那么最有可能的就是处在后宫且逃过秦二世胡亥的诛杀令的众位后妃,是失去丈夫儿子联合到一起自保的后妃。

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么从胡亥动手杀兄弟姐妹之时开始,到赵高遣弟弟赵成和女婿阎乐有恃无恐的逼杀胡亥之后,自己并未得到惩处,也为趁势夺取皇位反而立子婴为秦王,五天后被子婴诛杀的一系列事件都得到了说得通的解释。

当然,所有的事情全部建立在了赵高“敏于事”而获得赦免的基础上。

而为赵高求情的肯定是经常使用“车”的秦始皇的后妃,即子婴的祖母。

赵高用不到三年,凭一己之力搞翻强大王朝,竟拥立子婴。为什么?

本文作者:唐代丹药(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9763198989500935/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赵高   子婴   秦二世   扶苏   蒙恬   咸阳   秦始皇   康熙   司马迁   王离   秦朝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