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写下江南名句的白居易,是如何袒露忧伤心迹的?(忆江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网络整理 2022-05-02 最新信息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词作,这篇词作是一组,一共分为三首,这三首诗是白居易在67岁时的回忆之作,第一首是总写对江南的回忆,第二首是对杭州的怀念,第三首是对苏州的向往,三首诗词互相补充,均展现江南的美景,暗含自己在江南的政绩,通过比喻、对比、对偶、反问四种修辞手法,细致的描绘了江南的优美风光,表达了白居易对祖国山河的赞颂与热爱,对时光易逝,生命慨然,美好事物可想不可即的淡淡忧伤。下面,将从诗人创作背景、诗词修辞手法精析、诗词表达逻辑主题三个部分赏析。

白居易《忆江南》创作背景

白居易(772年)少年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年之久,对社会有着清醒的意识,怀有抱负的他十分上进,时常“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28岁的白乐天中进士,30进官场,37岁倡导新乐府运动,改革唐代诗风,取得优异成就。43岁时逢两河藩镇叛乱,率先上书捕杀凶手,惨遭诬陷,后被一贬再贬,到偏僻的江西做个小官儿,这次贬谪让白居易转变了人生教则,他开始从早年的“兼济天下”转变为“独善其身”;50岁时遭朋党论陷害,又被贬到杭州、苏州做刺史,在苏杭为官时,白居易大兴水利,造福百姓,深得民心;55岁时被召回京做官,后半生的白居易时常与刘禹锡唱和,饮酒弹琴、作诗向禅,在67岁时,回忆自己的前半生,竟露出对苏杭的深刻思念,写下《忆江南》三首。

白居易一生留下近3000首诗作,是唐代创作数量最多的诗人,也是继李白、杜甫之后最伟大的诗人,他曾将自己的作品分为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而《忆江南》属于第四类——杂律,这类诗词通俗浅显,清新明快,意味隽永,广为教化,被很多人吟唱不绝。

写下江南名句的白居易,是如何袒露忧伤心迹的?

《忆江南》三首

《忆江南》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词。三首诗呈总分结构,第一首总写对江南的回忆,二三首分别写对杭州、苏州的回忆,作者白居易按照先后顺序,一一展开,看似独立成篇,实则又是一个整体,通篇读下来,便能深切地体会到,身在洛阳的诗人,回忆起十多年的往事,竟饱含着深深地眷恋。词牌名《忆江南》原名是《望江南》,最初见于《教坊记》及敦煌曲子词,后又称作《谢秋娘》《梦江南》《望江梅》等异名,而白居易改为《忆江南》,一个“忆”字点名作者对江南的忆恋之情。

第一首:写景如画,画中有情,爱江南之情溢于言表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在这第一首词中,作者采用泛写的笔法,总体概括江南美景,全词简短五句,首句便奠定感情基调说“江南好”,这种好不是道听途说,而是亲身经历,故曰“风景旧曾谙”,来点明自己对江南的喜爱。

第二句说“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采用对偶互文的笔法,描写了春天百花争奇斗艳,在太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将阳光的温润和鲜花的鲜艳放在一起,便给色彩添上了亮度;江河里的水是翠绿色的,和煦的阳光、微凉的春风照拂着江南,水波粼粼,格外闪烁,这里的阳光与江水本来不是同一色调,却交织在一起,是异色相称,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是同色相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两者互为背景,红者更红,绿者更绿,方才有白居易笔下“红胜火”“绿如蓝”的视觉体验。

尾句略显题眼中的“忆”来呼应首句的“旧曾谙”,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表达了身在北方的白居易,在看到北方的洛河并未像江南春水一般比碧绿,北方的鲜花还因春寒尚未开放,点滴之间流露出作者对南方苏杭的怀念——江南真的好啊!我能不怀念它吗?以反问的修辞结束第一首,却为后两首埋下铺垫,细细描写苏杭美景,来强化自己对江南美景的喜爱。

写下江南名句的白居易,是如何袒露忧伤心迹的?

第二首:情中有景,动静结合,忆杭州之情一往情深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第二首中,白居易在第一句就直接表达了对杭州的最爱,杭州美景繁多,作者若想一一表述,怕是十首诗词都表达不完整,所以他选择了浙江潮和月中桂。唐代诗人宋之问在《灵隐寺》中写道: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诗中的浙江潮和月中桂便是杭州最有代表意义的景物,《南部新书》中记载杭州灵隐寺多桂,每年中秋节,桂花子落,众人来拾;《杭州图经》中记载钱塘江的潮水蔚为壮观,每年中秋最为壮观。而作者白居易可以在灵隐寺和大家一样寻找桂花子,躺在亭子里便能看到钱塘江潮云涌壮丽。

第二句“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作者为主人公,跟着他的行为四处移动,“山寺”为静,人群熙攘便动了起来,“郡亭”为静,人躺在里面就动了起来,“月亮”为静,人在寄予月亮拟人化,便动了起来,“桂花”为静,诗人寻找桂子便动了起来,整体下来,我们便看到诗人采用动静结合的笔法,一“寻”一“看”足以见得诗人在杭州时的闲适自然,与民同乐的功绩,而自然界中,“寺庙”“桂花”“郡亭”“海潮”这些东西本来就是与自然一起的,他们是可以世世代代无穷无尽的被人观赏的,而自己只不过是短暂共处的人,足以见得作者在其中蕴含的哲理——人生有穷尽,宇宙无穷尽。

尾句用“何日更重游?”不仅是在反问自己,更是在对自然诘问,已是花甲古稀之年的老人,何时才能像往日一样,故地重游?

写下江南名句的白居易,是如何袒露忧伤心迹的?

第三首:解酒抒情,悲喜交加,壮志未酬之意绵延悠长

江南忆, 其次是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这首词时对第一首第二首的补充,更是完整地表露了作者的心迹——江南好,最忆是杭州,其次是吴宫。“吴宫”就是苏州,诗人回忆苏州往事,说想念苏州的酒,苏州的歌舞,在这里“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吴酒”和“吴娃”均是苏州的物与人,可前半句中只有主语“竹叶酒”,后半句的“醉”字才是作者真正表达的动词,一个动词“醉”既表达了作者喝酒时的状态,又表达了美女跳舞时的妩媚,暗含的比喻之意意蕴其中。在这里,作者看似是在怀念苏州美景,实则是在借酒消愁,白居易任职苏州,只有几个月,就因眼疾而离开,他想在苏州继续杭州事业的想法没能实现。他离苏州时,苏州百姓涕泣相送,很多百姓希望白居易能够像在杭州为官一样,造福人民,可是愿望还没实现,就要回京,故用尾句“早晚复相逢”转换了前文的醉意,化作未能实现理想的惆怅,表达了作者再去苏州、为民造福的心志。

写下江南名句的白居易,是如何袒露忧伤心迹的?

诗词表达逻辑:层层递进,看似美好,却以遗憾结尾

作者白居易身处洛阳,却忆往昔峥嵘岁月,跨越时间和空间,表达对江南无限的深情,每一首都以反问结尾,可探出作者是捎带遗憾的。

第一首“江南好”中,诗人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来表达对景色奇幻的喜爱,可花会败,春会走,太阳会落下,事物兴盛的背后都会有衰落,表达对事物变化后的怜悯,对人生变化后的无奈。

第二首“最忆是杭州”中,诗人有“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运用动静结合的笔法表达对杭州的眷念,可山寺、桂子、郡亭、江潮都随着自然长长久久,不会变好,而自己会老,会死,不是自然的一部分,表达对宇宙无穷,人生有穷的哲理,折射自己的孤独、忧愁。

第三首“其次是吴宫”中,诗人有“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运用对偶的笔法对酒和舞细致描写,可见当地人民对白居易的欢迎,人民以歌舞酒肉来欢迎,而自己却因病回到洛阳,这对于中国传统观念的“无功不受禄”来说,白居易是愧疚的,他没有为苏州做贡献,渴望再次去苏州,回首自我,却发现已近古稀之年。

三首词中,层层递进,表达对世事无常、流光易逝把人抛,自然经过四季依然璀璨,自己经过四季,只会越来越衰老,暗含了中唐时期的“物哀”情怀,“佛禅”心境。

写下江南名句的白居易,是如何袒露忧伤心迹的?

结语

白居易笔下的《忆江南》三首,采用比喻、对比、对偶、反问四种修辞手法描写对江南的怀念,身在洛阳,心在江南的白居易,回溯十多年前的往事,心中难免有美好的回忆,亦有淡淡的忧伤,这欢乐与忧伤穿越了时间、空间,揭示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人性美,每首词以“江南”开篇,又以“深情反问”作结,表达对美景的讴歌,对生命的慨叹,对祖国的热爱,对百姓的同情。

作者:蔡小记

参考文献:《白居易诗文鉴赏辞典》

Tags:白居易   诗歌   杭州   苏州   李白   钱塘江   刘禹锡   宋之问   灵隐寺   浙里春暖花开     最in买手君   中秋节   杜甫   江河   敦煌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