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信息网

首页 > 钓鱼 / 正文

史氏鲟(史氏鲟鱼大鱼照片)

网络整理 2024-05-07 钓鱼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史氏鲟,史氏鲟鱼大鱼照片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史氏鲟和中华鲟的区别
  2. 史氏鲟的生长习性
  3. 史氏鲟与其他鲟的外形区别
  4. 史氏鲟的简介
  5. 史氏鲟的食性

一、史氏鲟和中华鲟的区别

是现存起源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鲟鱼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大家通常所说的鲟鱼就是指鲟形目的鱼类。它是鱼类中最原始的类群之一。世界上现存1目2科7属27种,仅分布于北半球,现存9个自然分布区,分别为太平洋东岸、北美大湖地区、大西洋西北部、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墨西哥湾、大西洋东北部、里海地区、西伯利亚及北冰洋流域、黑龙江水系和日本海、长江和珠江水系口。

黑龙江进行的达氏鳇与史氏鲟的杂交,故在我国水域出现或养殖的鲟鱼有7、种和杂交种。由于自然环境改变、水工设施修建和过度捕捞等原因,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野生鲟鱼资源明显减少,处于濒危状态。我国自然水域分布的鲟鱼有8种。

中华鲟体长形,两端尖细,背部狭,腹部平直。头呈长三角形。吻尖长。鼻孔大,两鼻孔位眼前方。喷水孔裂缝状。眼小,椭圆形,位于头后半部。眼间隔宽。口下位,横裂,凸出,能伸缩。唇不发达,有细小乳突。口吻部**有2对须,呈弓形排列,其长短于须基距口前缘的1/2,外侧须不达口角。鳃裂大,假鳃发达。鳃耙稀疏,短粗棒状。

体色在侧骨板以上为青灰、灰褐或灰**,侧骨板以下逐步由浅灰过渡到黄白色,腹部为乳白色。各鳍呈灰色而有浅边。

中华鲟为底栖鱼类,属于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包括虾蟹、鱼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等。因生活环境的不同食物种类也有所不同,幼鱼在长江中、上游江段主要以摇蚊幼虫、蜻蜓幼虫、蜉蝣幼虫及植物碎屑等为食,到了河口咸淡水域中的幼鱼则以虾类、蟹类及小鱼为食。亲鱼洄游期间不摄食。在长江口外近海水域,中华鲟摄食强度增大,通常在3-4级。食物以鱼和蟹为主,还有虾和头足类等。

二、史氏鲟的生长习性

史氏鲟生长的环境温度介于温水性鱼类的冷水性鱼类之间,一般认为其生存温度为1~26度,但近两年长江水产研究所和广东少数单位的养殖驯化表明,史氏鲟在30~33度时仍能存活。其生长最适水温为18~25度。史氏鲟繁殖季节为每年5~6月份,当水温达17度时,就开始产卵活动。天然史氏鲟的性成熟年龄为11~13龄,人工养殖的史氏鲟较天然史氏鲟的性成熟早,一般为6~7龄,为隔年产卵鱼类。

三、史氏鲟与其他鲟的外形区别

1、史氏鲟身体细长呈细纺锤形,**无鳞,被有5行大的菱形骨板,幼鱼骨板带有尖棘,为软骨硬鳞鱼。其身体背部棕灰色或褐色,幼鱼为黑色或浅灰色,腹部均为白色。

2、俄罗斯鲟鱼个体延长,呈纺锤形,体色背部灰黑色、浅绿色或墨绿色,体侧通常灰褐色,腹部灰色或少量柠檬**。幼鱼背部呈蓝色,腹部白色。

四、史氏鲟的简介

1、体被五纵列骨板,有吻较短,能用尖长的吻来搅动泥沙,口在腹面,善于伸缩,便于摄食,口前面有四条触须,喜食水底无脊椎动物和小鱼。头长不到体长的1/3。无齿。口前具触须2对。奇鳍悉具支鳍板。

2、鲟科有4属23种。中国有2属;鳇属鳃膜互连且游离,有2种,中国有1种。鲟属鳃膜连鳃峡,分离,有16种,中国有6种。

五、史氏鲟的食性

主要食物底栖生物、水蚯蚓、小型鱼类等。史氏鲟为肉食性鱼类,其消化**中,既有硬骨鱼类的幽门盲囊,又有软骨鱼类的瓣肠,因此具有很高的水化吸收功能。幼鱼的食物以底栖生物、水蚯蚓和水生昆虫为主;成鱼则以水生昆虫、底栖生物和小型鱼类为食。在饲养情况下,经过驯化,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史氏鲟的食欲与水温密切相关,水温在8~12度开始摄食,但食量少,生长缓慢。随着水温的升高,食欲逐渐增加,尤以18~25度时的摄食量最大。26度后摄食量又逐渐减小。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