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没上过学,23守寡,培养出国学大师,胡适母亲教子方式值得一看(正德皇帝下江南)

网络整理 2022-06-03 最新信息

1873年,冯顺弟出生于安徽的一个小农村。

从“顺弟”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在这个贫苦的家庭,一个女婴的出生并不算受欢迎。

冯顺弟没有读过书,17岁的时候,有媒人上门,想将她介绍给胡适的父亲作填房。

胡适的父亲名为胡传,字铁花,当地人称“三先生”,在外做着一个小官。当时他47岁,娶过两个夫人,都去世了。生有三个儿子,三个女儿。

胡传的大女儿比冯顺弟大7岁,已经出嫁生子,大儿子比她大两岁,还有一对双胞胎兄弟,也十三岁了。

没上过学,23守寡,培养出国学大师,胡适母亲教子方式值得一看


冯顺弟

到这样一个家庭里去当一个年轻的后妈,想也知道有多艰难。冯家本来也犹豫不决。但是冯顺弟认为这是她能帮助家里的一次机会。前妻子女又多,又是做官人家,给父母的聘礼上可能会更好看些,于是点头答应了这门亲事。

婚后的生活也算幸福,冯顺弟对胡传非常敬重,胡传也很体贴这个年少的妻子,每天在公务之余,抽出时间教她读书认字。不久胡适出生,胡传对于这个幼子非常钟爱。从两岁多点起也开始教他读书识字。冯顺弟就在一旁做助教,同时跟着一起学习。

幸福生活因为一个噩耗戛然而止。1895年,胡传因病逝世于厦门,时年55岁。

当时冯顺弟23岁,听到噩耗之后,当场晕倒在地,其他家人放声大哭起来,满屋都是哭声。三岁的胡适懵懵懂懂,感觉好像天翻地覆了。


没上过学,23守寡,培养出国学大师,胡适母亲教子方式值得一看


年少守寡,稚子年幼,家庭情况复杂,“以少年作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胡适在文章中写道,“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胡传去世时留有遗嘱,给冯顺弟的遗嘱只有几句话,说:胡适天资颇聪明,应令他读书。这一句临终的嘱托从此成了她的命。胡适在自传中写,“只因为还有我这一点骨血,她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我渺小而茫不可知的将来,这一点儿希望居然使她挣扎着活了23年”。

如何教育孩子读书?冯顺弟的教育方式,可以归纳为四句话。

第一,培养兴趣。

胡适未满三岁时候,就跟着父亲识字。胡传在红纸上亲手一笔一划写成的楷书,教他认读。胡传去世后,冯顺弟将幼小的胡适送到学堂,第一部书学的是胡适父亲自己编写的一部书,《学为人师》,随后也跟着学一些《论语》、《孟子》之类的书籍。

没上过学,23守寡,培养出国学大师,胡适母亲教子方式值得一看


这些书籍和现在的教育完全不同,文字艰涩,语义难懂,许多儿童就失败在了这头一步。因为看不懂,所以不想学。而当时老师又习惯于不解释,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诸如《四书五经》之类的书籍,对现在许多大人来说读起来都有难度,更何况四五岁的幼儿!既读不懂,便背不下来,背不下来,先生还要罚抄写,打手心,导致儿童对念书更加厌倦,宁可挨骂、挨打,也要逃学不读书。

而胡适两三岁时候,就有父亲作老师,母亲作助教,跟着学了上千个字了。父亲还详细解释字的意思。有此作底,就觉得功课不算艰难。第一年读书,跟的又是自家的四叔,只有两个学生,一个是胡适,一个就是四叔的儿子。学生少,先生又重视,不厌其烦地为两个人详细解释字词的意思,所以幼小的胡适没有被古文的艰涩所吓倒,顺利地踏出了读书的第一步。

没上过学,23守寡,培养出国学大师,胡适母亲教子方式值得一看


第二,尊师重教。

当时胡适家乡的蒙馆,学金太轻,每个学生每年只送两块银元。工资微薄,先生也不肯耐心教书,每天只教她们念死书,背死书。念《幼学琼林》、《四书》一类的文章时候,小学生们完全听不懂,自然对此毫无兴趣。所以逃学者众多。

而胡适的母亲因为对读书特别重视,所以学金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六元,随后逐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十二元。这在胡适的家乡算是“打破记录”的了。冯顺弟嘱托胡适的四叔和另一位先生为他“讲书”,不光要背,而且要明白其中意思。这也帮助胡适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顺利。

没上过学,23守寡,培养出国学大师,胡适母亲教子方式值得一看


第三,提高阅读量。

胡适九岁时候,突然发现一本被老鼠咬破的《水浒传》残本,从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对小说的兴趣从此一发不可收,先是借到了《水浒传》的全本,然后又看《三国演义》。三姐夫周绍瑾在上海开店,每次回来都会带些《正德皇帝下江南》、《七剑十三侠》之类的小说来送给胡适。大嫂借给他《双珠凤》的弹词。胡适一一来者不拒,各种弹词、传奇、笔记小说,从粗制滥造的传奇小说,到文学作品《红楼梦》、《聊斋志异》,照单全收。

而冯顺弟也并不认为学生就应该只读学校教的经史子集,只要是读书,她都欢喜。而这些小说大部分都是白话文,这也帮助胡适得到了白话文方面的训练,对他以后的文学之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没上过学,23守寡,培养出国学大师,胡适母亲教子方式值得一看


第四,重视。

所有的这些教育方式,或许都比不过最后一种,那就是冯顺弟对于学习的重视。

因为胡传的临终遗嘱,冯顺弟将胡适的教育当成了她这辈子最重要的事。

胡适十一岁时候,一次,二哥三哥都在家,冯顺弟小心翼翼地问两个和自己差不多大的继子:“他十一岁了,你老子叫他念书,你们看看他念书念得出吗?”二哥沉默不语。三哥只是冷笑了一声:“哼,念书!”

冯顺弟忍着气坐了一会,回到房里才敢偷偷掉眼泪。因为财政大权在两个继子的手里,若是出门读书,终究还得他们的同意。

因为父亲的遗嘱,胡适终究还是在十三岁时候,来到了上海求学。冯顺弟作为单亲母亲,就这一个儿子,但她还是毅然将胡适送离了身边。为了不让胡适分心,送行时候没有掉一滴眼泪。

没上过学,23守寡,培养出国学大师,胡适母亲教子方式值得一看


从此就是聚少离多。胡适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赴美留学,因行期由政府决定,未能回家乡向母亲告别。在美国一待就是七年,一次也没能回国探望母亲。留学期间,冯顺弟患了重病,担心自己一病不起,特意照了一张相,嘱托家人:“我若一病不起,不可将此事告诉我的儿子,仍要请人按月写信给他,做出我还活着的样子。待他学成回国时,把我的这张照片给他看,就如同见到我本人一样。”慈母苦心,令人闻之惨然。

七年之后,胡适终于从美国学成回国,在北大任教授。

或许是这一生的辛苦终于可以松一口气,第二年,冯顺弟就去世了。年仅45岁。

胡适在《先母行述》里写道,“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

胡适在悼母诗中写,“这一世深恩未报”,实际上对于一个母亲而言,孩子健康成材,就已经是最大的报答了。冯顺弟想必也是如此,教育出这样出色的儿子,是一个母亲永远的骄傲。

作者:柠檬

Tags:胡适   胡传   不完美妈妈   三国演义   全民悦读有奖征集   小说   熊猫宝来   水浒传   文学   论语   文章   红楼梦   明武宗   农村   孟子   安徽   周璇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