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网络整理 2022-05-27 最新信息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以王朝更替为脉络,分为远古、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和明清八个部分。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远古时期

约二百万年前至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1.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200万年一20余万年间)

这一阶段的人类被称为直立人。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直立人,稍晚的直立人其他地方有发现。直立人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等工具,从事采集、狩猎活动,已学会控制用火。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2.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20余万年一5万年间)

这一阶段的人类被称为早期智人(智人:意为“智慧的人”)。其身体特征介于直立人和晚期智人之间,石器加工技术有所进步。

3.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万年一1万年间)

这一阶段的人类被称为晚期智人。其身体特征已接近现代人,已学会人工取火。

在中国境内已发现八九个地方的智人化石。学生课本中的山顶洞人就在这一阶段。出现了用于狩猎的石球、标枪、弓箭,用于渔猎的鱼镖,还产生了原始信仰与原始艺术的萌芽。

4.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1万年前,这一时期出现了农业和养畜业,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和制作陶器。人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聚落,过着定居生活。经济活动从攫取型过渡到生产型。

长江中、下游地区已开始种植水稻,黄河流域已开始种植粟。

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由简单的手工捏塑、模制、泥片贴塑,再到泥条盘筑、慢轮修整,进而产生了快轮制陶技术。各地区的陶器在器形、质地、纹饰及器类组合,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

陶罐(距今约2万年—1万年)

1962年江西万年仙人洞出土 。

在江西博物馆看过介绍,在这儿终于见到实物。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这件红陶罐用手工捏制而成,胎质粗陋,器形简单,制作技术原始。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陶器,也是世界上较早出现的陶器。陶器是用泥土塑成陶坯晾干后,在800-900℃左右的高温下焙烧而成的,是人类第一次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非天然材质的物品。

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6100年-前5000年)

石磨盘、石磨棒,1978年河南新郑裴李岗出土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这和河北博物院展出的磁山文化遗址(公元前6000—前5000年前)的

四足石磨盘、石磨棒简直太像了,附下图所示。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我好奇地用高德地图算了到武安市磁山村的距离,居然直线有600里之遥。究竟是七八千年人们沟通或传播的距离非常遥远,还是就在当地几乎差不多都想到了差不多的形制的生产工具?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石磨盘、石磨棒是远古人类给谷物脱皮的工具。使用时将谷物摊开在磨盘上,用磨棒在上面反复滚动,采用碾压的方法,把谷物的皮壳脱掉。这种底部带有矮足的磨盘是裴李岗文化的特色器物之一。

河姆渡文化(约公元前5200年-前4200年):

1.牙雕凤鸟匕形器,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这件匕形器用象牙圆雕成鸟形,是河姆渡文化造型艺术中的精华。匕是古代的一种取食器具,长柄浅斗,形状像羹匙。牙雕凤鸟匕形器在外观上与匕很相似,却不是匕,扁舌形的鸟尾无论是盛汤还是盛饭都不大实用。从其腹背的钻孔看,它应该是穿系起来使用的,很可能是在原始信仰活动中使用的仪式用具或装饰品。

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1.双格石研磨盘,1958年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研磨盘是研磨和调配彩绘颜料的工具,使用时需用石杵将天然矿石颜料块捣碎,在盘内研磨成极细的粉末,再加水调配成合适的色彩后即可用于绘画。盘面有大小两个格槽,可以分别调配不同的颜色。此时,已经出现了彩陶制作的专业画师。

2.陶釜、陶灶,1956年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釜灶由釜和灶两种器具组合而成,上部为圆底釜,下部为方口灶。此时的烹饪方式呈现多样化特征,蒸、煮、烤、烙等。

3.小口尖底陶瓶,1958年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小口尖底瓶是仰韶文化的代表器物之一。瓶身通常呈纺锤状,多带环状耳,可以穿缀绳索,便于携带或搬动。一般认为小口尖底瓶的用途是一种汲水器,利用重心转换原理来调节平衡,可以方便地从河流中取水。

4.人面鱼纹彩陶盆,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出土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一个女孩儿参观的时候,忍不住激动的说:原来都是看的图片,今天终于见到真的了。

彩陶盆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和鱼纹。人面头顶有鱼鳍形装饰,嘴巴两侧和双耳部位都有两条相对的小鱼分置左右,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

5鱼鸟纹彩陶壶,1958年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壶身绘鱼鸟纹装饰,首尾相逐环绕一周。鸟长颈长喙,头顶生翎,正衔住鱼尾。鱼拼命挣扎反抗,一副被动挨打的模样。画面借助鱼、鸟之间的争斗之势隐寓远古社会并存的两个群体之间的斗争状况。

6船形彩陶壶,1958年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船形彩陶壶为盛水器,由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瓶演化而来。陶壶两端如船形上扬,壶身装饰网纹。

7.鹰形陶鼎,1958年陕西华县太平庄出土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鹰形陶鼎采用伫足站立的雄鹰造型,双腿与尾翼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巧妙地融为一体,是远古时期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8.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1978年河南临汝(今汝州)阎村出土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陶缸外壁彩绘有鹤、鱼、石斧等形象。鹳昂首挺立,目光炯炯有神,被它衔住的大鱼则身体僵直,鱼鳍低垂,毫无挣扎反抗之势,两者之间的胜负显而易见。一般认为鹳和鱼应分别代表了敌对的两个部族,石斧是权力的标志,是鹤部族首领所用的7武器。鹳首领生前曾经率领鹳部族同鱼部族进行过殊死的战斗,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700年一前2900年):

1.孕妇陶塑像,1982年辽宁喀左东山嘴出土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小型孕妇塑像在法国、奥地利、俄罗斯等地均有发现。这些塑像多为石质,裸体,乳房高耸,腹部隆起,突出地表现了女性作为生育者的形象。在中国,小型孕妇塑像主要发现于新石器时代遗址中。

2.玉龙,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赛沁塔拉出土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玉龙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新石器时代很多遗址中都发现有类似龙形的遗存,或为蚌塑,或为彩绘,或为雕塑。关于龙的原型,研究者们提出过各种假说。商代甲骨文中的“龙”字和妇好墓出土的玉龙都显示,龙是一种巨头、有角、大口、曲身的神兽。新石器时代最符合这些特征的文物应属红山文化中的这种蜷体玉龙,它们有可能是龙的原始形态。

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200年一前2500年):

1.猪形陶鬹( gui )、狗形陶鬹,1974年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2.白陶鬹(guī),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陶鬹是远古时期人们烧水或温酒用的容器,白陶鬹则是这类器形中的稀有物种。以高岭土制作,胎壁轻薄,质地坚硬,经1200℃左右的窑温才能烧造而成。白陶器非实用器,具有礼器的功能。

3.彩陶背壶,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背壶是大汶口文化特有的水器,可以盛水或汲水。背壶一般素面不加修饰,这件背壶被发现于墓中,体积小巧,外观华丽,显然非实用器,可能是一件专门制作的陪葬明器。

4.刻画符号陶尊,1979年山东莒县陵阳河出土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及江淮流域的许多文化遗址都发现有大量的象形类刻画符号。大汶口文化大口陶尊类型的刻画符号目前已发现30余个,其象形元索主要包括日、月、山、树、钺、锛、王冠等。由于这些刻画符号一般只是单独出现,无法体现刻画符号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与文字的关系尚待讨论。

5.镂雕旋纹象牙梳,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这是迄今为止远古时期保存最为完好的梳子。大汶口文化后期,出现了财产及社会阶层的分化。大汶口遗址墓葬中,有些墓空无所有,多数墓葬只有几件简单的陶器或石器,而少数大墓的随葬品却多达100多件。这些大墓不仅拥有大量制作规整、器类繁多的陶器、石器、骨器等生活用品和工具,更有贵重的象牙器、玉器、镶嵌松绿石的骨雕工艺品。

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900年-前3300年):

陶壶,1961年上海青浦崧泽出士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崧泽文化陶器在制作中充分运用弧线、折线的适当处理。造型有球形、葫芦形、塔形、动物形等等,种类繁多。陶器的装饰性也十分突出,圈足往往剔刻成花瓣形,器盖的捉手多有类似小兽的凸起装饰,器耳则制成各式鸡冠形或是鸟首形。器表装饰盛行堆纹、压划纹、彩绘和镂孔等。讲究造型和装饰是崧泽文化陶器的显著特征。

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300年-前2200年):

1.双鼻陶壶,1955年浙江余杭良渚出土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这件陶壶口沿外侧附一对鼻形环钮,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据同类器形推断,陶壶还应附有一个喇叭形捉手的器盖,已佚。良渚文化陶器以泥质灰胎黑皮陶器数量最多,也最具特色。普遍采用轮制技术,器型规整,器壁较薄。在许多方面与山东一带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黑陶很相似。

2.玉璧,1988年浙江余杭长命出土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玉璧是良渚文化礼器中的代表性玉器。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璧可分为两类。一类玉质细密,色彩纯净,制作工整,通体抛光,工艺十分考究,随葬时置于墓主人胸部,应该属于礼玉之列;另一类玉质稍逊,多数纹彩斑斓,制作粗糙,璧形不圆整,甚至有破损,加工时打磨不彻底,玉璧表面留有明显的切割痕迹,也没做抛光处理,随葬时置于墓主人脚下方,有学者认为此类玉璧是财富的象征。

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分化加剧,公共墓地中贫富分化严重,还出现了专门的贵族墓地。贵族墓中出土了大量象征权力与身份的玉器,标志着凌驾于公共群体之上的权贵阶层已经形成。

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200年一前2000年):

1.涡纹彩陶罐,1956年甘肃永靖三坪征集。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彩陶罐器表饰黑彩的旋涡纹,在大旋涡纹之间加绘小旋涡纹,图案线条既像近岸水边的层层涟漪,又仿佛是河中央湍急水流形成的一个个大小旋涡。此陶罐以其纹饰精美成为马家窑文化的代表作,被誉为“彩陶之王”。

2.舞蹈纹彩陶盆,1973年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彩陶盆内壁饰三组舞蹈图,绕盆一周形成圆圈,每组均为五人,手拉着手,似踩着节拍在翩翩起舞。

新石器时代,以神灵崇拜为特征的原始信仰构成了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了祭坛、神庙等高等级宗教场所。认识领域的拓展,使得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产生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等艺术。

3.裸体浮雕彩陶壶,1974年青海乐都柳湾出土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彩陶壶融浮雕和绘画的艺术手法于一身,裸体人像下腹处塑造出有生殖器的形象。一般认为这是男女同体的崇拜物、具备沟通天地、人神的能力,其特殊的图案装饰表明它不是生活用具,而是礼器或专门制作的葬具。

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500年-前2300年):

1.黑陶罐,1975年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这一时期,已普遍使用快轮制陶技术,陶坯器形规整,器壁厚薄均匀;拉坯成型后,再经反复打磨,直到陶坯表面光滑如镜;陶坯烧透后,往热窑中加湿木柴,由此产生的大量浓烟炭粒粘附在器物的表面。窑温冷却后,碳元素被密封在器壁中,形成了通体漆黑发亮的黑陶。这种以渗碳工艺烧制黑陶的方法是龙山文化最鲜明的特色之一。

2.薄胎黑陶高柄杯,1975年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高柄杯是龙山文化的标志型器物。陶杯通体轮制而成,器壁均匀,薄如蛋壳,最薄处仅为0.2~0.3毫米,故被称“蛋壳陶”,它的制作工艺达到了中国古代制陶技术的顶峰。龙山文化中高柄杯仅出土于少数大中型高等级墓葬内。

王湾三期文化(约公元前2500年-前1900年):

镂孔陶器座,1960年河南洛阳王湾出土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龙山时代中原地区的陶器大多朴实无华,而这件器座运用磨光、镂雕、分割、截印、线刻等多种加工手法,凸显出器座的精致与贵重。体量宽大,造型稳重,颇具王者风范。龙山时代晚期的王湾类型是中原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最重要的源头之一。这件陶器座的式样风格和装饰效果,与后代的青铜礼器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具有明显文化上的传承关系。

三里桥文化(约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

陶甑(zèng),1957年河南陕县三里桥出土

进了国博,看到了新石器时期各地更多样的陶器文化(2021/12/02)

甑是一种蒸食炊器,底部带许多孔眼,相当于现在的笼屉,一般与釜或鬲配合使用。陶甑的发明意味着蒸食的出现。

新石器时代的聚落一般由居址、墓地、手工业作坊等不同功能的区域组成,有些聚落还有壕沟围护。晚期,逐渐出现了大型中心聚落与普通聚落的分化,并在剧烈的社会冲突中涌现出了众多城堡,社会形态开始向早期国家过渡。

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文字的萌芽、礼器的出现、大型礼仪建筑与城堡的兴建,社会分化加剧,社会形态也由简单的平等社会发展为复杂的分层社会。在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的过程中,中原地区率先步人文明。与新石器时代晚期剧烈的社会变革相对应,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了许多有关炎帝、黄帝,直至尧、舜、禹的古史传说。

Tags:陶器   陕西   文化   春秋战国   宝鸡   经济   南北朝   国创上头条   博物馆   技术   三国   河南   最in买手君   江西   第二十二届中国农加工投洽会   烹饪技巧   动物   秦汉   长江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