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端午传说里的忠孝故事:屈原,伍子胥,以及孔子(端午节纪念伍子胥的故事)

网络整理 2022-05-18 最新信息

端午传说里的忠孝故事:屈原,伍子胥,以及孔子

今天是端午节,连幼儿园中班的女儿也知道屈原投江的故事,说是一个王后害了屈原,后来屈原跳江自杀了,我们包粽子是为了纪念他,还要带香囊。果然是小女孩啊,对故事里的王后、香囊印象最深。^_^

读小学的儿子则能根据“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说出故事大概:

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大臣叫屈原,因为坏人陷害,他被赶出朝廷在外流放。但他一直很关心楚国和楚王,还写了很多诗。后来秦国打败楚国,占了很多地方,屈原就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杀。人们包了许多粽子扔到江里,让鱼不要吃屈原的身体,以后逐渐就有了五月五日吃粽子的端午节习俗。

这也是我们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

不过,当爸爸的我又给爱听故事的孩子们,讲了另一个关于端午的传说:

时间是春秋时期,比屈原要早200多年,地点还是楚国。当时的楚平王杀害了一个姓伍的大臣全家100多人,只有一个叫伍子胥的小儿子逃到了吴国。伍子胥是一个非常有本领的人,他帮助吴王阖闾让吴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还亲自带兵打败楚国、攻占了楚国国都。那时楚平王已经死了,于是伍子胥掘开坟墓挖出楚王的尸体,抽了300鞭子报仇。后来,阖闾的儿子夫差当了吴王,听信奸臣的谗言害死了伍子胥,在五月五日这天把他的尸体用皮革裹着扔进了钱塘江。

端午传说里的忠孝故事:屈原,伍子胥,以及孔子

作为父亲,我其实更喜欢伍子胥的这个故事。如果领导对不住你,不必非要像屈原那样悲苦怨叹,像伍子胥这样父兄之仇不共戴天,领他国之兵灭故国不是更快意恩仇吗?

请注意,两千多年来,我们一直是赞美伍子胥这种复仇之举的。尤其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国”不同于如今的“国”,贵族们先“家”后“国”是很正常的。当然,屈原自身也算是楚国王族,“家”与“国”对他而言近于一体,这和伍子胥是不同的。

再如春秋时期的孔子,他也没有只守在鲁国,而是周游列国寻找用武之地,甚至还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就是对神州大地失望了,想坐船到海外去找出路。直到晚年,孔夫子才无奈地回到老家著述,按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倦游各国以还,抽出钢笔来作《春秋》”。

端午传说里的忠孝故事:屈原,伍子胥,以及孔子

春秋有三传,其中《春秋公羊传》称"子不复仇,非子也"。《礼记·檀弓》,子夏问于孔子:“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

“父母之仇,不共戴天”的说法就是从孔子这里来的,可见儒家对“孝”这一观念的重视。

直到三国时期,还有这样的故事——曹丕在一次宴会上提了一个问题:“君父各有笃疾,有药一丸,可救一人,当救君邪,父邪?”君与父都得了重病,只能救其中一人,该救谁?座中的一位名叫邴原的宾客慨然而对:“父也。”

我喜欢这样的故事。

Tags:屈原   伍子胥   端午节   孔子   春秋   春秋时期   春秋战国   阖闾   楚平王   粽子   夫差   儒家   战国时期   曹丕   汨罗江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