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云南著何厚铧 何鸿燊名作家于坚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

网络整理 2017-04-26 本地信息
(原标题:云南著名作家于坚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

云南网讯(记者邓建华张蕊)4月22日,云南著名诗人、作家于坚凭其诗作《闪存》、《朝苏记》、《并非所有的沙都被风吹散——西行四章》等作品获第15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16年度杰出作家”。于坚在致答谢辞时谈到,写作的意义在于孔子2500年前的那句话“兴观群怨,迩远,多识”。于坚此次获奖的作品写作时间跨度长达十年,2016结集出版。

诗人于坚荣膺第15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评审委员会在授奖词里表示,于坚出版于2016年的《闪存》、《朝苏记》等作品,“以文会心,为文招魂,写诗、作文、立论,皆自由挥洒,辞直义畅。他居边地数十年,独持己见,一意孤行,如今个人细语终成高论宏裁。”

“写作这件事表面看起来也是在追求破旧立新,而其实在根本上是守旧的,这个旧是有无相生之旧,它变易阴阳,但不是一种可以掌握的技术,它是一种郁郁乎的魅力。魅力就是有心,魅力的觉醒使人脱离黑暗,找到语言。”于坚发表获奖感言时说,写作是一种存在的依靠,诚实的守护,魅力的持存,好在的指认。写作是一种德行。

据了解,于坚的获奖诗作《闪存》采用长诗中截取的句子“截句”,是诗歌的还原。

而于坚所著的《朝苏记》以北宋文学家苏轼为中心,记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与生活爱好;政治见解和仕途遭遇等等。作者出于对苏轼文学成就与人生态度的敬仰,以诗人之心,带着诗人之眼,到苏轼的家乡、故居、祠堂、墓冢等地进行游历,记录了游历中的所见所闻,后人的顶礼膜拜,剩余的远古氛围,和不可逆转的现代蚕食。

游记与文化随笔集《并非所有的沙都被风吹散》是作者通过几次西行,用文字和影像记下自己在敦煌、嘉峪关、西安、天水、麦积山、西藏的所行、所看、所思,既有对祖国西部地理风物的描述,又有对文物遗迹、文明沿革的思考。

据悉,第15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在广东顺德北滘文化中心举行。张悦然、陈先发、李敬泽、江弱水、双雪涛分别获得“年度小说家”、“年度诗人”、“年度散文家”、“年度文学评论家”及“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项。获奖的年度网络作家及文学作品有“我是愤怒”的《全能高手》、“十一圣”的《单身时代》、“疯丢子”的《战起1938》、“夏龙河”的《南明锦衣卫》、“凝陇”的《花重锦官城》和“荔箫”创作的《盛世妆娘》。

对话于坚:

“这不是一个崇尚朴素的时代,朴素地做书者不多了。”

云南网:祝贺您凭借出版于二〇一六年度的《闪存》《朝苏记》《并非所有的沙都被风吹散——西行四章》等诗文作品摘得第十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〇一六年度杰出作家奖”。请您谈谈这几本书出版背后的故事。

于坚:我的朋友诗人朵渔在这个出版社做事。我比较信任他。谁编你的书其实比出版社更重要。《朝苏记》、并非所有的沙都被风吹散——西行四章》两本散文前后写了十年,去年一并出版。巜闪存》则是前三十年写的诗的截句。为写巜朝苏记》和巜并非所有的沙都被风吹散》我先进行田野调查,我去了西藏,甘肃,也去了苏轼的老家,并非仅仅是书斋的产物。我很喜欢这两本书的开本和设计。这不是一个崇尚朴素的时代,朴素地做书者不多了。

“一个落后而背时的主题,我没想到能获奖。”

云南网:此次摘得“年度杰出作家奖”桂冠您有何感想?

于坚:现在中国各种文学奖泛滥,缺乏公信力,公器私用较普遍。这个奖比较靠谱,许多获奖者是我尊敬的同行。二十世纪以来,拿来主义的负面影响是崇洋媚外,在某种程度上,汉语写作的最高标准都要参照外语了。但这个奖是向母语致敬,我深感荣幸。我的《朝苏记》是与传统的一场对话,这是一个落后而背时的主题,我没想到能获奖。

我的书不过是一种乌托邦,我只是告诉读者,有过这样的文人,这样的生活。写作是一种对记忆的持存,人总得记着某些东西。如何继承,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这是世界观的问题。

“文明,有文才能明。对话,有话才能对。”

云南网:您的获奖作品记述了古老文明的现实回声,从生活体悟自在。在阅读您著作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您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浸淫颇深,您如何看待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于坚:当然有。我很欣赏巴赫金的对话,也注意到本雅明要用引文连缀成书。而左传的写法对我深有影响。这是一个全球化时代,全球化就是标准化,同质化。文是最后的边界。文明,有文才能明。对话,有话才能对。文明,对话,说到底是世界观的对话,这个时代最大的危机是,某种起源自西方的世界观,例如将世界视对资源、对象,在技术、商业、权力和意识形态的支持下正在世界范围内所向无敌。而中国古老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被遮蔽在黑暗里,越来越彼岸化了。今天需要重估传统中国世界观的合法性,一个世纪以来它已经声名狼籍,被知识份子视为反动。

“奖给诗人是这个时代的一种内疚,反省。”

云南网:去年诗人欧阳江河摘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在您看来,为何此奖连续两届颁给诗人?

于坚:这正是一种诚实。诗在这个被物控制的时代,依然继续着诗经时代就开始的手艺,依然是孔子讲的:兴观群怨,迩远,多识。诗人们圣徒般的乐此不疲。奖给诗人是这个时代的一种内疚,反省。而中国当代诗歌比人们能估计到的更为杰出,因诗的存在,汉语令巴别塔肃然起敬,摩菲斯特们必须小心,诗是一种看不见的阻力。

“好诗要知音,读者也要教育。”                     

云南网:在您眼中,写诗可以传授么?高校文教最重要的是什么?

于坚:诗关别材。写诗是神启。所以杜甫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但教育可以教人们辨识好诗。衡塘退士就是一位伟大的诗歌教师。当代诗歌如果被视为仅仅是风花雪月,轻浮调侃,无足轻重的鸡汤或脏水,那么一定是诗歌教育玩忽职守所致。好诗要知音,读者也要教育。高校今天最失败的就是,只教知识,放弃诗教。诗教不仅仅是背诵几首诗,而是像论语那样,教做人。高校今天不以陪养君子为已任,因此很容易出钱理群说的利己主义者,那是什么?掌握了知识的小人。

在中国,诗是一种世俗的宗教,诗教,语言教。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只唯物不学诗时代的黑暗冷酷我们终于领教了。我相信一个文化反省的时代正在到来。幸甚幸哉,诗依然持存着汉语的神性之光。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发展历程: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由南方都市报主办的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始创于2003年4月,每年一届,至今已连续举办15届,是当今华语文学界最具公信力、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奖项之一。

从创办之初,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即以“反抗遮蔽,崇尚创造”为理念,致力于发现和褒扬当今最具创造力的华语文学。同时,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坚持“公正、独立和创造”的原则,突破性地引入国家公证人员参与评选全过程,评审过程全程对公众发布,这在中国文学奖项评选中是开先河之举。具有公信力的评审结果,独树一帜的评审程序,不忘初心的文学坚持,使得华语文学传媒盛典成为当代中国最受关注和好评的文学奖项。

(原标题:云南著名作家于坚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